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赋予其独特的韵味与生命力,工业遗存的华丽转身与蜕变重生,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视觉景观,更深层次地展现了城市不屈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老工业遗址作为文化地标与创意街区的精心开放与改造,不仅为芝罘区的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力,更在无形中加深了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此时此地,“乡愁”与“新颜”和谐共生,在创新与传承的双重驱动下,城市正在以另一种姿态焕发出勃勃生机。
钟表传奇的光辉岁月与文化新生
百年前,烟台制钟业创始人李东山凭着“敢为人先”的精神,自太平街水炉小铺起步,历经德顺兴五金行,涉足制伞厂、玻璃厂、花炮厂,筚路蓝缕创实业,终至开创中国现代制钟之先河,挑战西洋钟垄断,重振华夏计时文明之光。
自1915年烟台制钟业展露萌芽,经数代人不懈奋斗,铸就了“北极星”这个享誉海内外的民族品牌。烟台就此成为中国历久不衰的钟表生产基地,续写着辉煌的钟表制造传奇。
广仁路上,一座石砌墙面的近代建筑向来访者展示着烟台沉淀百年的钟表文化,这里是北极星钟表文化博物馆。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馆房以中国古代计时仪器沿革和烟台钟表工业发展史为脉络,通过情景复原、实物陈列、现场演示、观众参与等多种形式,呈现钟表文化的历史之重与艺术之美。
“我们面前的这座石雕叫做日晷,也被称为‘时间的雕塑’,是一种古老的时间测量仪器……”近日,芝罘区楚祥社区联合鲁东大学的志愿者带领小学生们走进北极星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与时间的对话。
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内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北极星钟表文化博物馆作为芝罘区的文化地标,也在这场复兴浪潮中实现了显著的“蜕变”与“升级”。博物馆研学活动,既跳脱了学校传统教育的框架,也超越了旅行社产品浅尝辄止的旅游体验。它更像是一个转化器,把博物馆晦涩的专业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需求的生动研学精品,成为传统教育的有力补充,同时也是博物馆教育功能深度释放的生动实践。
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极星钟表博物馆乘势而上,今年以来,场馆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系列主题活动,吸引了万余名市民游客热情参与,在内容的丰富度与展览的品质上实现了质的飞跃,真正让博物馆“焕发生机,热度不减”。钟表文化的精神精髓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深深植根于城市记忆之中,极大地丰富了芝罘区的历史底蕴,并持续扩大着其文化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钟表工业的璀璨星辰与未来启航
“中国的钟表有颗星,她是烟台的北极星”。作为时间的守护者,北极星品牌承载了中国独有的钟表工业记忆,从机械到智能,从民用到工程,从国内到国际,从生活起居到航海航空,从时间显示到时间管控,北极星正悄无声息地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建设中去。
冬奥会的场馆中,“北极星时间”提供了精准的赛事计时服务;专线铁路上,“北极星时间”保障了千万游客的准时出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项目工程中,“北极星时间”助力民族工业走向世界。百年涤荡,征途启航,今天的北极星发展成集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服务于一体的百年钟表企业,更以其卓越品质和创新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塔山脚下,环山路旁,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北极星集团环山路园区至今仍完整保存着最原始的园区布局、工业厂房、楼体建筑和生产设备。时光流转,产业更迭,但是老厂房的使命还在继续,一场腾笼换鸟的故事正在这里上演。
今年3月以来,园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复提升,车间内的机器设备全部更新换代,为了让大楼修复后仍保留“原汁原味”,楼内的复古门框、地砖、吊顶等装饰均保留原貌并加以保护,外墙则以水刷黄沙的温暖色调为主,浑厚质感与岁月痕迹相得益彰,让整个院落弥漫着浓郁的工业风情与怀旧氛围。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是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议题之一。对于老厂房的改造而言,寻找一条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再生之路至关重要,如何实现“新”与“旧”的和谐共存?如何评估特定空间的文化价值?如何增强老厂房所带来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前期的定位与规划阶段明确价值导向,从而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对于老园区的发展途径,北极星有了清晰的定位。“改造升级后,企业将围绕绿色、智能、精密的生产方向,建设透明工厂参观产线,持续做好工业文化的输出,让大家深入了解钟表历史文化。”烟台北极星钟表(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全璋介绍。
据了解,未来三到五年,北极星集团环山路园区将以体验式工业旅游为切入点,打造现代花园式绿色工厂、透明工厂,打造集体验互动、工业科普、钟表研学、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文旅模式,与北极星钟表文化博物馆形成工业文旅联动展示,探索“钟表工业+旅游”的新业态模式。
据说点“在看”的人很好看